Archive

Archive for the ‘电影随笔’ Category

一场默片一场梦—梅雅·黛伦

April 1, 2011 Leave a comment

 

在Tate 的放映室看了7次”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

我瘫坐在地上,倦在那黑暗的小房间,漫无目的消磨下午时光。

进进出出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开篇与结束,没夜没昼。

银幕上,Maya Deren 混淆时空,诡秘惊恐的幻想和种种深沉挣扎让人有种不可言诉的感叹。

午后,她做了一场白日梦,我得了失眠症。

又在一个晚上10点,连看两场电影而饥肠辘辘的我们从Richmond 电影院冲出来,推进对面的 Pizza Hut,

惊讶发左右有两面幕布正放映着默片,一面放着’淘金记’,另一面竟然是Maya Deren的 “At Land” .

同伴问餐的两三分钟,画面上的她在海滩上奔跑爬行, 掠过时间的移轴。

当时,我想显得的不在意,可是视线从未从画面上移开过一秒。

后来朋友说起要再去那家餐厅看默片,谁知这样的机会竟一去不返。

昨天与同事不经意间说起她的 “Ritual in Transfigured Time”,勾起一些在巴塞罗那看该片时的画面。

坐在空旷的馆里,任由片子里的触觉声觉刺激着神经细胞,转而一切在平静中戛然而止,留下无限遐想。

 

对Maya Deren的默片并无研究也从未认真分析过她的作品,

这种实验性的片子,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我独自在家纠结了。

可是她的影像总是这么有意无意的穿过我的生活,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只言片语的聊天中,在空无一人的艺术馆里,飘忽而过,不带落幕。

而每一次划过眼球时,她的魅力又总让人着魔。

似Granada的吉普赛女郎,又似伦敦的士上遇到的算命女巫,

瞬间催眠大脑进入幻觉的内层巷,无法逃脱。

 

演唱会种种及(500)Days of Summer

June 30, 2010 Leave a comment

 

看到 Lakuru VAMPS LIVE 2010 WORLD TOUR 行程表又不淡定了, 非常悲剧,为什么接连两次欧洲城市都选在Paris,老爹你就对法国这么感冒吗。 就不能来英国一次, 莫非真要逼我周末冲到巴黎?!残念……..不知道明年20th anniversary会不会给英国fans一次机会。

昨日兴奋的看到 Diana Krall 下月要在伦敦开音乐会,毫不犹豫的定了票,尽管是室外音乐会,想必也会是一次完美的体验。她的Jazz陪我和这个blog走过了这么多年,能够躺在草坪上品着红酒亲自听她在耳边吟唱可算无憾了。 错过了Blur 上个月的show,  Muse 9london live也是去不了了,因为那时估计我正和CC在希腊海边吹热风或者在巴塞罗抱着大桶海鲜看帅哥~~~~Gorillaz 仍纳在考虑之中,不知他们的舞台效果是不是如他人所说不太有带动性。

————————————500Days of Summer———————————–

http://www.idealbargainxp.net/images/products/single-movie-dvd/comedy/500%20Days%20of%20Summer.jpg

 

这周看了去年遗留下的小制作半独立电影(500Days of Summer. 本不太抱希望,没想到开篇引用Regina Spektor的曲子US便让我眼前一亮 。全片用线性叙事手法呈现了所谓boy meets girl非爱情爱情故事。整个片子充斥着英伦摇滚,独立音乐,个人认为音乐成为了整个片子的亮点。虽然对Summer离开Tom并闪电结婚的结局不甚理解,但导演很巧妙的赋予了这个本来悲剧的结局以喜剧意义。‘Autumn’一词出现后,观者应该都是在带着微笑各自品味爱情的绝妙吧。

If love is the pain, the suffering, the most miserable thing in one time, it also could be the only thing getting us out of being dying in another time, isn’t it?

推荐该片的soundtrack.

1. A Story of Boy Meets Girl – Mychael Danna and Rob Simonsen

2. Us – Regina Spektor

3.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 The Smiths

4. Bad Kids – Black Lips

5.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 The Smiths

6. There Goes The Fear – Doves

7. You Make My Dreams – Hall & Oates

8. Sweet Disposition – The Temper Trap

9. Quelqu’un M’a Dit – Carla Bruni

10. Mushaboom – Feist

11. Hero – Regina Spektor

12. Bookends – Simon & Garfunkel

13. Vagabond – Wolfmother

14. She’s Got You High – Mumm-Ra

15. Here Comes Your Man – Meaghan Smith

16. 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 – She & Him

PP. 最近公司楼里reception的小伙子kall 以每日染黑色指甲油为先,向众人以示他“出柜”的事实,成为最近最让我震惊的八卦消息,每每闻着他浓郁诱人的香水味,接过他妖媚手里的包裹时,心理总是冒出一句话,出柜不出柜差的是勇气……

Categories: 电影随笔, 音乐

CRAZY LONDON-IMAX 体验

May 24, 2010 3 comments

out了,第一次在BFI看IMAX电影还真是被震撼了。20米高的银幕,进门时我还在到处找银幕在哪里,一抬头,发现旁边的”墙”就是巨型幕布(坐前排看绝对会得颈椎病)。不用戴眼镜的3D也算是头一次,片头广告的立体效果震撼之极,刚演完众人就听到”哇”的惊呼,暗自发笑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农民”!相比开头,之后的埃及王子电影简直就是2D…..(看完才想是不是应该带3D眼镜…)

 https://i0.wp.com/www.freshwired.net/blog/gallery/201005/b600fffe492b6f9a830190b35a1e3dad.JPG https://i0.wp.com/2afz5a.blu.livefilestore.com/y1p8mZo8udOiE2kf7xaj8FsKr2E6I1pQuxADpIgHsCr4QegDApakWTejr7fALfv7M8oOR_SF6VFrnnGNxuQ0nac8-OWeYPe2-GY/IMG_0432.JPG

每 次从伦敦回家都重复一个念头“伦敦真不是人呆的地方”,每周都去还是感觉它太深太过丰富,文化时尚新感念让人探之不尽。随便扫扫街,在人群中站着,走着或 坐着,各种视觉与概念的冲击都轰然而至,每每混迹于这个大都市都如一个进入未来时空,回家后就有了无数新观念,从来不会让我失望。连我这个喜欢新奇的人都 觉得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变化。“if u tired of London, you tired of life.” 正解也

https://haosoir.files.wordpress.com/2010/05/img_0420.jpg?w=300 https://haosoir.files.wordpress.com/2010/05/img_0425.jpg?w=300https://haosoir.files.wordpress.com/2010/05/img_0427.jpg?w=300

All SAINTS 今年疯了,家家弄这么多缝纫机,这家Notting Hill小店的摆设比格拉斯哥那家还壮观。

今年好热,前天还开暖气,这两天就吼着要空调,英国暖夏?

https://haosoir.files.wordpress.com/2010/05/img_0369.jpg?w=300

炽烈综合症

October 7, 2009 6 comments

几乎是哭着看完旧片《东京塔》, 也许故事本身不至于如此煽情,而是本人离家太远太久了,开始想念亲人的感觉,怀念自小而大的细微末节,进而无谓地担心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提前预演未来的心情……该回家看看了。

 

自从办了电影卡,就跟上了大众电影的脚步,像吃饭一样定时吸收所有的上映片子,从以前的鄙视美国大片到现在的习惯甚至推荐。那些没营养的元素变成解压的凉药注入体内,颇感轻松。开始关注电影故事本身,而完全忽略拍摄手法; 非常容易的被煽情情节打动,无论是科幻还是无聊的商业片。发现已经看不懂好些神经质的博客,也不能理解自己曾经那些的文字,暗淡的灯光换来了如今的“豁然明朗”,剩下的只有一堆俗气与现实,生活像目睹一堆绽放于艳阳之下的牡丹,没有了,感觉。“Imagineer? blues?  No, thats faaaaaar from me.  

有感《纽约提喻法》

March 4, 2009 5 comments
 

又是一部如梦一般飘忽不定却让人回味的片子,看似支离破碎,却又流畅如水。不改查理考夫曼一贯的鬼才风格,比《暖暖内含光》,《傀儡人生》,《改编剧 本》更有突大胆性,更接近天马行空。该片不像在叙事,不像《暖暖内含光》那样穿越片段与回忆,而更像是在穿梭时光和理念。那些导演头脑里支离破碎的意识夹 杂在故事的每个缝隙中,让人思索共鸣。你在该片里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主题,它像一面镜子,不同的观众从镜子里会看到不同的面孔,这就是查理考夫曼风格。

影片夹杂着关于死亡,生活,孤独,爱情,错过,得失等等关于人生中诸多元素的探讨,尽管有意无意地穿插幽默元素,但基调却是低调,忧郁,沉重的。片中的导 演卡登用几十年的时间试图构建了一个模拟的城市,让所有的演员在城中演绎各自的人生,并邀请他人演绎他自己。而卡登自己,一直作为导演和观众,像上帝一般 审视这出人生百态戏和自己的人生,像是对生活的逃避。一直坚信自己快要死去的卡登,在几十年中面对的却是自己身边亲人的一一的离去,错过,失去与死亡像一 张无形的手不断敲打着他的神经,让他无法释怀。在现实与幕中的交错与纠结中,卡登迷失了,甚至不敢面对自己的人生和那些生活本身的悲剧。在几十年排练中, 他始终让别人演绎着自己,许多角色由于演员的死亡都由不同的人轮流替换着演绎,让观者感到人生的短暂,以及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单独的的意义。

卡登最后在剧中演绎这一个女清洁工的人生,而清洁女工本人却演绎着卡登的角色,在这样矛盾的交换中,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每一个人 也许,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冲动想成为另一个人,只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真实自我的种种缺陷。但是,在拥有另一个人的人生后,我们并不能就此摆脱生活本身 的痛苦。卡登遭遇着同样悲伤的折磨,迷失在生活与虚构中。最后,他的戏始终没有拍完,演员一一死去或是离开,衰败的场面如同生活中所有的悲伤和衰败 一般缠绕在他周围,驱之不散。最后,卡登接受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死亡,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他依靠这清洁工梦中的母亲肩上进入永恒的安静。卡登眼中的 画面静止了,纯白,仿佛他所有的悲伤都已随之结束。但时间依然流走,另一些人依然走在自己的戏中,演绎着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承受着生命的一切,轮回不息。

Categories: 电影随笔

Weekend Weekend

September 12, 2008 3 comments

 

天天上班,回家就瘫起。CC打电话来问候我去Pub,才意识到今天周五了,Weekend, oh yeah! 于是来更新下博客。

 

生病了几天,于是《巴黎爱情故事》连续看了MMD五天才整完,不晓得为啥显示为喜剧类,貌似跟喜剧一点关系都没有。强烈推荐《In Bruges(《杀手没有假期》) 黑色幽默,引人思考….不过像我目前这种瘫痪的脑子还是少看此类片为好。两周前在High Str发现一家黑好的二手书籍影像店,淘了几本安逸的回来,还看到一本具爽的介绍各国画家及画作的铜板书(貌似翻译成英文名字为Painters Dictionary A-Z), 但是德语滴,实在没有心思去查字典翻译,放弃老。

 

Full-time, 于是取消和同志们9月去西班牙葡萄牙叉叉牙的行程,生活就是这样,捡朵这头就只有丢脱那头。大半同学都回国不再来了,另外一些年底回去,我也想回国,但是黑搞笑,我只是想回成都,花一天的时间先去“剪刀 石头 布”耍那个“打老鼠”和“滚猪猪”,顺便和某人流汗的PK下弱智街霸,然后吃点不干不净的火锅串串和江河帮烤鱼,再和死党喝点小酒,打点小MJ,最后K通宵的歌,就这样,所以一直在斟酌值不值得,吼吼!~

 

最近看徐Liang的博客,其中一篇收录了她031126号的日记,其中出现了我,TTGG的名字,事件至今想起尤为搞笑尴尬。我盯着那聊聊几笔发了N久的呆,大学几年在编导寝室渡过的点点滴滴继而一扫而过,世事变迁。

 

 …..中秋快乐!